心理小贴士
父母与孩子的沟通,这些就够了吗?
随着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,少年儿童心理问题频上热搜,沉迷网络,自卑焦虑,过度依赖父母……很多孩子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,父母对此十分疑惑:孩子明明过得衣食无忧,为什么心理这么脆弱?究竟是哪一步做错了?
其实,一个心理阳光、健康的孩子,物质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,关键在于“内心”,而家庭正是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第一道关。
身边的很多父母,每天晚上等孩子回家之后,只说三句话:吃饭了!作业写完了吗?早点睡!
这样的交流方式过于简单,孩子不是机器人,我们更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,留意他的情绪。
教孩子怎么跟自己相处,是个常常被父母忽略掉的问题。但有的时候,就是因为这样的日常忽略,会让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、压力或者情绪失控的情况下,无法自我排解,也无意求助家人,最终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甚至心理疾病。
所以,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和自己相处,帮助他达到内心和谐、心理健康的状态,这是非常关键的。
心理健康的内容很多,我们简化为十二个字:认识自己、接纳自己、控制自己。
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
认识自己,自知才能自信,自信才能自强,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。孩子很多的心理问题,都是从不认识自己开始的。
有的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,不敢回家,有的孩子甚至因为没考好就轻生了。特别是在中考、高考前后,这样的悲剧经常发生。其实想想看,一次考试没考好算什么呀!但是孩子就是觉得自己完了。
上重点中学当然好,上不了也绝不是末日来临,人生有的是机会,但是有的小孩就是想不开。相反,一个能成功认识自己的人则拥有更开阔的人生。
所以,帮助孩子认识自己,就是让孩子养成这样一种心理品质:当别人把你说得像一朵花的时候,你知道自己还有毛病;当别人把你说得像豆腐渣的时候,你会说:“我也没那么差,我对我自己有数。”
其实,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,却因为无法准确认识自己而被自卑感所压倒,这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。因此,父母应当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和相信自己,并且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,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学会接纳自己,与自己和解
一个人心理是不是健康,有一个重要的标志,就是看他能不能接纳自己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一项调查中发现:40%的中小学生,不接纳自己的学习成绩;将近20%的孩子不接纳自己的相貌,会觉得自己太矮了、太胖了、单眼皮不好看,等等。其实,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,都有潜力,关键是要认识自己、接纳自己。
我们要让孩子慢慢接纳自己,比方说,孩子虽然成绩不好,但其他方面有好的地方。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,他的体育可能不错。体育差一点儿的孩子,可能歌唱得很好。
人总会遇上不如意的事,要尝试着去接纳它。不要因为有缺陷而自卑。每个人都有缺陷,每个人都有很遗憾的事情,每个人都有很难面对的事情,我们完全不必因此去折磨自己。
接纳自己的缺陷、遗憾、失误,这一页就翻过去了。心理不健康的人,这一页永远翻不过去。他出门前就会想:哎哟,我真倒霉,我没脸见人了。要是天天一睁开眼就想着没脸见人,那真的太不值得了。
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
心理出问题的人,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能控制自己。父母要特别培养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,这个跟认识自己、接纳自己是有关系的。
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冲动,完全失控的极端情况下就可能发生悲剧。所以,父母务必让孩子牢牢记住一个原则: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,都要有可以控制自己的能力,要对自己说:“我能够闯过这个难关,我能够改正这个错误,我有希望好起来,我会一天天好起来,我再生气也不能失去理智。”
生活中谁都有倒霉的时候,倒霉的时候可以试着去调解与控制自我,你就想:天黑到最黑的时候就快亮了。正如诗人雪莱所说:冬天到了,春天还会远吗?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有这种信念,这样他就不会出大的问题。
认识自己、接纳自己、控制自己,其实对每一个人都有用,对父母尤其有用,父母更要学会控制自己。有时涉及孩子的问题,有些父母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会滔滔不绝、劈头盖脸地把孩子训得信心崩溃。我们要控制自己,控制自己的言行,要对孩子抱有信心。只有让孩子充满信心,他才能迈过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坎。
知心话:
让孩子学会和自己相处,帮助他们达到内心和谐、心理健康的状态。
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,认识自己才能接纳自己,接纳自己才能控制自己。
父母要特别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,让孩子做自己身体和思想的主人。
来源:知心姐姐团队(内容有所删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