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小贴士
开学在即,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?
我们时常会被家长们询问: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,让他自主学习。
对于这类问题,我们往往无法给出“绝招儿”。因为,对于学习这件事,单从孩子的行为表现来看,并不能完全判断孩子是否对学习没有兴趣。简单的见招拆招,听几个别人家孩子的小故事借鉴一下,其结果往往是“这个方法不管用”。如何做才有效呢?
第一条妙计:“身”——客观地认识孩子
我们用“身”代表客观存在的人、事、物。
我们都知道,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,更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因此,生搬硬套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往往不管用。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,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动机。
学习动机和孩子的成就性特点密不可分。某心理学教授对成就动机有过很深入的研究。他通过各种实验对不同年龄、不同特征的被试对象作了大量的试验,发现成就动机的高低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。
其中有一个实验是选择了一些五六岁的孩子作为被试。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站到一个装有木桩的房间里,提供了一些绳圈,让他们去套木桩。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玩的“套圈儿”游戏。孩子们在房间里可以自由选择站立的位置。猜一下,孩子们会站在哪里?
站在A点、B点还是C点?是更近,还是更远?
实验结果发现: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,而避免失败的孩子选的位置要么离木桩很近,要么离木桩很远。
这是什么原因呢?心理学家追求成功的孩子会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,同时又要保证成功的可能性,因此,他们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。
有些避免失败的孩子选择离木桩很近能轻易成功,这大家都能理解,而有些选择距离木桩很远是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避免失败的孩子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,而是尽力地避免失败和失败带来的消极情绪。因为离得远是所有人都达不到的,所以他不成功也很正常,这样就不会给他带来消极情绪。
这个发现,后来在不同年龄、不同的实验任务中取得了一致的印证。通过这个实验,我们可以知道,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就动机。同样,在学习当中,孩子也会表现出对学习的高意愿,或者回避学习的不同倾向性。
第二条妙计:“心”——了解孩子学习时的情绪体验
我用“心”代表人的主观心理体验。
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,还需要了解孩子在学习时的态度怎么样,情绪的好坏,自我感受和状态如何。
有些孩子喜欢数学,每次解开一道题目时,都像是闯过了一道迷宫。原本扑朔迷离的题目突然间豁然开朗了,每次解题的过程都很令人兴奋,解题成功后很有成就感。对他们来说,做数学题像游戏中的挑战,不但不觉得苦,反而乐在其中。
有的孩子特别不喜欢数学,觉得0-9几个数字排列组合,稍不留神就计算错了,自己在那干着急,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。能把老师的作业完成,就大功告成。让他们多做几道题,就叫苦不迭,想办法推脱。
从这两个例子你就能发现,如果一个人喜欢一件事,或是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有价值,会越做越有成就感,越做越愿意做。这时他就是在为自己学。而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一件事,或是感觉有难度,或是在做的过程中总遭受失败,就越做越有失败感,越做越不愿意做了。
第三条妙计:“育” ——“对症下药”,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
我们用“育”来代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长、发展,为了获取知识、技能而接受的教化、训练。
把“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”作为目标的“育”,父母可以这么办。
对于追求成功的孩子,他们的内在已经有很高的积极性。所以父母不需要再密切监控孩子的学习,可以做一位面带微笑的倾听者,也可以做一个积极的鼓励者。
对于习惯于将失败“外归因”的孩子,其实背后都是害怕体验失败引起的挫折感。对于他们,不要设定难度过大的目标,可以设定“跳一跳能够得着”的小目标。父母不要担心进步太小太慢,无数个小目标一样能成就大目标。
对于成就动机较高,但给自己压力太大,且抗挫折能力不强的孩子,父母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,帮助他们掌握一些释放压力、缓解情绪的小方法,帮助他们体会努力的过程带来的收获,减少对结果的绝对性评价。
对于那些被看作“破罐子破摔”的孩子,可以先找到他感兴趣的点或者稍微擅长的方向。帮助他们在熟悉的领域中,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,建立起信心,然后再渐进地设计小目标并及时予以鼓励。
让孩子愉快地学习
很多父母在监督孩子写作业时“鸡飞狗跳”,亲子之间针锋相对。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不利,如果长期把学习行为和不愉快的感受相关联,很容易形成负性强化。一学习就难受,一学习就不开心,到最后回避学习。
有一项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,同样一个任务,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完成,其效率比在不愉快时完成要高50%。因此,当孩子学习时,父母一定要管住嘴。
首先,少唠叨。比如“你快点写啊” “写完早点睡啊” “晚上不睡明天又起不来啊”……可以改成“一个小时把口算写完”“九点上床睡觉”“明天早上定上闹铃”这样具体化、可量化的任务。
其次,少说负面评价。比如“看你磨磨蹭蹭就是不想写”“你怎么这么笨啊,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”“今天刚教的都不懂,一定上课没认真听讲”……可以改成“我看你有十分钟没有动笔,是不是有困难”“这道题哪里不懂,需要妈妈帮忙讲讲吗?”这种就事论事的的说法更有价值。
最后,少些情绪化的表达。比如“我一看你这个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”“气死我你就高兴了”“你再不好好练琴就永远不要练了,我现在就把课退了”……可以改成“我跟你说话时你总是不回应,还摔门,这些行为让妈妈感到有些生气”“你这几天练琴兴致不高、心不在焉,妈妈有些担心明天学新课的效果”……用这些表达情绪的句子替代情绪化的表达,既能达到效果,又不会增加亲子间的不愉快。
孩子在学习时总能体验到的父母的理解、支持,就形成了对学习的正强化,学习就变成了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。
知心话
不同的孩子出现同一个行为,也许有不同的意义。要表达情绪,不要情绪化表达。
文章来源:全国少工委
上一篇: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能力
下一篇:亲子关系的四大“绊脚石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