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河源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!
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联系我们

自护学堂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心理咨询师 > 自护学堂

运动急救!中医专家:警惕运动性猝死,发现危象可按这些穴位急救

作者:河源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发布时间:2024-07-04 浏览:897次

凤凰中医 2024-07-04 06:31 北京

6月30日,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中,17岁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张志杰突然昏厥,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。

噩耗传来,许多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痛惜和哀悼之情,也有观众对赛事现场的救治情况产生质疑。目前当地医院方面尚未明确病因。
有急诊专家指出,从比赛视频看,张志杰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倒地抽搐,送医后身亡,基本符合运动性猝死的情况。

2015年11月份,广州大学生参加马拉松比赛,突发猝死;前不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例讨论会上,安贞医院报告了清华大学高才生打篮球突然昏迷,后因心肌梗死导致的多脏器衰竭,不治身亡。

由此可见,运动性猝死并不是专业运动员的特例,也无年龄大小之别。了解运动性猝死很重要。

运动性猝死并不少见

 

运动性猝死是一种运动性病症,是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立即出现了相关症状,最终发生非创伤性死亡。运动性猝死多因心肺功能问题造成。

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,如心肌炎、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、心肌肥厚等。如上文所述打篮球的大学生被送往医院后检查,确诊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开口畸形,最终导致心脏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。

有统计显示,每年我国猝死病人大约50多万,近80%发生在家中,20%发生在路上或公共场所。其中青少年约占30%,男性多发,约为女性的4倍。

我国运动猝死涉及运动项目很广,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沾边,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组调查数据,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跑步(33.98%)、足球(10.68%)、篮球(8.74%)。

可见,运动性猝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。

运动性猝死并非简单“运动过量”

 

一个热爱运动、体能充沛的年轻人,为什么会命丧运动?常说运动是良医,运动是良药。不假,人在运动时会有一种“亢奋”感,这是因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,交感神经张力加强,运动激素不断上升后刺激心跳增快的结果。与此同时,房室传导的改变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,心舒张期缩短,血流流入冠状动脉的时间也变短。该生理过程对健康人而言,即使是高强度也只会引起良性心律失常(如早搏),及时休息就能复原。

可见运动性猝死并非简单的运动过量,造成严重后果的常见原因实则是各种心脏疾患(这也是“心源性猝死”在猝死中占比高的主要原因),可是谁能担保经常运动的人、有着良好体质的运动员就没有这些病呢?

有些人看上去特别健壮,实际情况是某些心脏疾病早已存在,只不过风平浪静时不显山露水,只在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到一定程度,病变部位才有可能出现问题,特别是当心脏无法承受时也就会出现严重的心脏事件。搞体育的都知道,在对出现心脏症状或体征的运动员评估时,判断潜在心脏病的有无意义重大!

早发现早预防潜在的心脏病

 

对年轻人来说,潜在的心脏病大都是“心脏结构性问题”,如肥厚型心肌病、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,以及主动脉破裂、主动脉瓣狭窄和冠心病等。

在心脏听诊时可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,就要着重考虑肥厚型心肌病,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。

还有一些人在发生猝死前表现出晕厥或心绞痛等症状,则患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可能较大。目前冠状动脉畸形可以通过手术矫正,因此在出现临床可疑症状时,应尽早进行超声、造影等临床检查。

心肌炎患者在心肌炎的急性期和康复期皆可发生猝死,因此一旦确诊心肌炎,至少要康复6个月方能开始运动。

冠心病在年轻运动员猝死中的比例不算高,却是绝大多数35岁以上运动员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。

选对适合自己的运动

 

“较真”的人会通过健康筛查和问卷调查精打细算。如那些专业运动员,冬训开始前都会参加体检,有专门的心肺功能测试。当然,普通人在运动前即使不做健康筛查,也至少要有这样的意识。

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运动 既往有心脏病史、晕厥病史,以及高血脂、高血压、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人,不要长时间剧烈运动;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、胸闷、头痛、头晕、异常疲劳等情况(可能就是先兆),必须马上停止训练并及时就诊。

选好时间 人在寒冷时血管收缩,会增加心脏负担,容易出现心脏问题。所以,冬季理想的锻炼时间为下午三四点钟。要避免阴霾、空气质量不好外出运动。另外,心脏病患者游泳时要选择温差不是很大的游泳馆,千万别冬泳。

要做就做科学运动 运动前充分热身,适应激烈竞争环境,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;运动中不宜盲目坚持,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如面色苍白、口唇紫绀、大汗淋漓、晕厥、胸痛、胸闷、胸部压迫感、眩晕、眼前发黑、头痛等,应及早终止运动。

运动时要抱着娱乐的态度、合理安排时间和强度,不要随意跟别人比赛竞争、逞一时之强。

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

 

定期体检非常重要 特别是心血管系统,对于运动员来说,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,同时要加强运动现场的医务监督。对运动员的体检要更加严格,包括心脏负荷试验、超声心动图检查、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、脑血管造影等。

运动时要控制好靶心率 非运动员运动时的靶心率应控制在最高心率=(170-年龄)×85%最佳,而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靶心率则应在无氧阈值心率以下。运动中有任何不适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
保持适当运动量 切莫忽视健身的本质是为了强身健体,从健身角度而言,运动量不适宜过大。自身状态不好或极度疲劳时不适合做激烈运动。

最好不要在日晒强烈的白天出门锻炼 因为清晨是交感神经兴奋高发的时间段,因此也不适宜锻炼。建议此季尽量在傍晚出门活动,防止日晒中暑或发生运动意外。运动时宜身穿宽松、吸汗的衣物,随身带一瓶水,防止脱水。

做好以上这些注意事项,就能较大程度地避免运动时发生心血管意外,祝愿每一位参加健身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健身的安全和身心的愉悦。

发现危象当急救

 

一旦发现自己或有人突然出现胸闷、恶心、呕吐、大汗、呼吸困难等,不要过分惊慌,马上用大拇指压揉另一侧的内关穴(在前臂屈侧,腕横纹上2寸正中处)3~5分钟,也可以配合压揉人中穴(即“掐人中”)3~5分钟。中医认为,内关穴属心包经,对心有双向调节作用。

 

 

 

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叶远玲表示:“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或经历凶险的猝死事件。一旦发生后急救的“黄金时间”是4-6分钟心肺复苏每延迟1分钟,室颤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下降7%-10%。因此,猝死一旦发生,在120医护人员到达前,现场目击者为病人提供及时、有效的救护措施,就有可能挽回生命,减少伤残和痛苦。”

 

 

 

     针对群众自发急救这件事,叶远玲坦言:“急救并非医院专利,真正的急救是从医院以外开始的。实际上,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学习和掌握日常急救技能,所谓“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”。急救技能或许在平时用不到,但一旦用到就能在第一时间拯救生命。

 

学会CPR,把握急救“黄金四分钟”

 

      一般来说,把握住“黄金救援4分钟”,患者的存活率将显著提升!所以,无论是为了家人、朋友还是自己,每个人都应该熟练掌握CPR心肺复苏术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:

 

 

 

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使用的AED

 

    AED(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)全称“自动体外除颤器”,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,是可以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当有人心跳骤停时,在最佳抢救时间“黄金4分钟”内,同时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,可以最大限度有效制止猝死。

 

(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