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小贴士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心理小贴士

中高考减压 | 秘诀!12355冲刺专供~

作者:河源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发布时间:2021-05-28 浏览:1901次
导读

2021年中高考临近,不少考生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。考前该怎么复习?压力过大怎么办?

别担心,这些考前复习、解压技巧帮你规划细节、调整心态,愿你“更上一层楼”,实现“手可摘星辰”的梦想。一起来看!

1

复习技巧





制定三级目标,缓解焦虑


最理想目标:即考试超常发挥,很好地释放潜能,达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目标,比如“名牌大学的理想专业”,这一级目标的制订能极大激发考生复习的激情与动力。


最现实目标:即通过正常水平的发挥就能实现的目标,比如第一批次录取的高校,这一级目标的制订可让考生缓解焦虑,踏踏实实将复习进行到底。


最低限目标:指即使在考试中出现意外情况,也能尽最大努力实现的目标,比如第三批次录取的高校,这一级目标可帮助考生平静、安心地看待高考,实现顺利复习。


备考学会“化大为小”


适当调整:备考是个综合性的“大工程”,考生要学会化大为小,根据现阶段情况,适当调整后阶段目标,比如增减复习内容、加快或减缓复习速度和强度等。


定型定时定量:平时备考练习应采取“定型定时定量”的练习策略,对重点题型定时高强度的训练,各科严格控时完成,适当增加练习量,同时进行改错和查漏补缺,突出强化训练限时解题能力,提高解题速度。


立错题档案

考试答卷是演练,考后总结才是提高。如果每一科目都建立了错题档案,那么在临考前的这段时间,错题档案本就是你复习的最佳工具。


从现在开始,每天把那些困扰你的难题都记录到本子上,一道一道过关,考试更容易成功。


三步走原则


找漏洞——逐题分析错题、失分原因

想办法——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

补漏洞——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


调整“作战”方案


回归教材,梳理知识体系,形成知识网络;查缺补漏,注重通性通法,记牢吃透会用;跳出题海,不再死攻难题,注重细节;做到不犯看错题本等小错误,熟悉考试阅卷规则。


考前交流,和老师或同学进行学习或心理方面的沟通,扬长避短;调整心态和生物钟,进入考试状态。


抓长补短强化弱科


在考试总复习阶段,一定要全面备考,不能放弃任何一科,每一科的成绩都非常重要。而且,弱科往往意味着有更大的进步空间,因此更要重视弱科的复习,从而提高整体成绩。


不要死磕难题偏题


做题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式,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发挥做题的最大效果,仅仅只是盲目刷题。

在剩下的时间里不要死磕难题偏题,毕竟难题和偏题在考试试卷中只占很小一部分,可以放弃高难度和出题概率低的题目,转而复习基础知识,确保基础知识部分少失分。

2

减压指南


老师帮助调整以下不良心态


1、认为“我不行”的自卑心态:对于自卑的考生,要不断激励,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,考试只是对一般能力的考查,只要用心复习、合理利用备考时间就会取得应有成绩。


2、觉得“都会了”的自负心态:引导考生客观评价自己、看待他人,可以适当创造一点遭遇挫折的机会,能够帮助考生健全心理机制,不至于经受不住任何打击。


3、放言“管他呢”的厌倦心理:长时间专注于复习,部分学生尤其是内向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惫,多聆听他们的倾诉,结合个人兴趣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。


4、过分在乎名次升降的敏感心理:过于频繁的竞争会使学生产生怯场、紧张的心理状态,引导考生在适当竞争的基础上,看到自身点滴的进步,构建独立稳定的心理状态。


5、过度疲劳引起的烦躁心理:疲劳学习会出现焦虑、心慌气短等负面效果,指导考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,比如文理科相互交叉学习,记忆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因材料相似而带来的干扰。


6、过分追求完美的苛刻心理:有的考生对自身、对老师、对同学都要求过分高,也会影响备考效率,应当引导考生适当调低心理期待值,同时协调好人际关系,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途径。




考生减压技巧


1、自我暗示减压法:在焦虑、紧张和烦躁时,不妨自我鼓励一下,对自己说:“该复习的我都认真复习了,还怕什么呢?”“和别的同学相比,我花的功夫一点也不少,既然如此,我又何必紧张呢?”


2、焦点转移减压法: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。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时,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做一些或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有助于心理压力的缓解。


3、肌肉放松减压法:找一个安静的环境,以轻松的姿态坐好,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依次紧张肌肉、放松肌肉,然后感受肌肉从紧张到放松的感觉。这个方法一定持之以恒,每天1-2次,每次10-20分钟。


4、过渡性减压法:考前一周应该慢慢减少学习强度和时间,采取过渡调节方法来缓解压力。


减压从家长做起


1、保持平常化的家庭气氛:家庭气氛要保持常态,不要过分关心孩子,体贴也不能过分。多进行情感交流,明确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帮助,对症下药。


2、不要有暗示性语言:言辞适度“冷淡”,家长应尽量避免给孩子施加压力,既不要讲“你紧张吗?”“睡得好吗?”的话,也不要说“你不要紧张,不要害怕”的话,这样实际上会挑动孩子心中的不安。


3、避免经常把“成绩”挂在嘴边:有不少家长总是盯着孩子分数,整天把“成绩”挂在嘴边。其实,做父母的应把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,切莫舍本逐末,不断为孩子寻找攀比对象,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

4、放松心态,正确看待:备考阶段,选择适当时机带着孩子去户外走一走,一为放松心态,二为让孩子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正确的态度,无论失败成功与否,这都不是一时之举。



来源:东莞123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