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小贴士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心理小贴士

比起控制负面情绪,我更建议你“利用”它

作者:河源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发布时间:2021-12-02 浏览:1390次

都说要接纳自己的情绪。但是我现在情绪不好,怎么接纳呢?我不想接纳,只想改变。 ——很多人就卡在这里了。 我们日常焦虑、痛苦、纠结、抑郁,被各种负面情绪裹挟,似乎很难真正做到“接纳”它们。 今天和大家聊聊。 怎样才算做到接纳自己的情绪?接纳后,是什么让生活发生了神奇的改变? 

     面对各种不舒服的情绪,大多人的第一反应要么是忍着,要么是迫切想做点什么,来改变或逃离此时的 “不舒服” 。 

我好焦虑,但焦虑不好,所以我要做点什么,来消除焦虑;

我好生气,但生气不好,所以我要做点什么,能变得不生气。……

     这些都是接纳情绪的反面:抗拒。 不光抗拒此时的情绪,还抗拒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——比如,有的人一焦虑就睡不着觉,这时他既不接受自己焦虑,也不接受自己睡不着…… 我们都知道,当你在抗拒某样东西时,实际上你并没有远离它。相反,你已经认同了它的存在,并且有可能还在强化它。 这就是,所谓的 “抗拒即认同” 。 

有位女性来访者,事业做得顺风顺水。 但是她常常焦虑,有时这种焦虑会转成愤怒。所以她常向公司员工和家人发泄情绪。 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变得很焦虑,喜怒无常,爱乱发脾气。 作为孩子的母亲,对孩子有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。因为孩子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强。 谁最容易塑造他们? 离他们最近的人,一般来说就是孩子的父母。 但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。 因为既然父母对孩子有影响力,那只要父母改变了,孩子也会自然改变。 建议她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尝试着去了解、接纳自己这种表达焦虑和愤怒的情绪模式。 但她并不接受。 她很着急,希望有方法可以帮她「直接搞定」孩子。这就是抗拒。 但是没有这样的方法啊。 于是她按照自己的套路,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 “好” 起来。 可孩子的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了。 于是她又进入了更高等级的应激状态,更焦虑更着急,于是母女俩人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中。 最后这位来访者别无他法,才不得不耐下性子,走向 “接纳自我情绪” 这条路。

     去接纳,事情真的会变好吗? 另一个来访者的案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。 这个来访者也是很优秀的一个人, 但由于在工作中出现疏忽被停职了一段时间。 停职后,他的心理压力非常大,总沉浸在 “那个事情要是不发生就好了” 这种想法里。

事情已经发生,无论今后有何天翻地覆的变化,那个事情都已永远定格在那了。 但是我们依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——第一件就是,我们可以去改变对那件事的看法。 但是首先要承认,事情已经发生也已经处理,这件事在 “事” 的层面,已经过去。 但是,在他自己的感受,也就是”情“的层面,他没让它过去。 于是他就过不去了。停职结束后,他由于长时间失眠,精神状态很糟糕,根本不能上班,最后只能长期休病假。 

“你现在的问题,根本已不是那件事情了,而是那件事情让你产生的情绪。” 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来处理情绪的问题: 先是觉察,然后才开始接纳。

 一个人从觉察到接纳情绪时,通常会发生两个改变: 

1、不再制造出新问题。其实很多时候,某件事带来的创伤或者损失,本来是有限的。 但我们不接纳,一直在挣扎和纠缠,又拉扯出更大的伤口。 就好比我们陷在沼泽时,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挣扎,因为越挣扎越危险。 正确的做法是:张开双臂,躺平。 所以当你真正接纳一件已经发生的事,不再对抗这件事带给各种情绪时,你就已停止制造新问题了。 

2、聚焦当下,重新归因。当我们不再挣扎,不再制造新问题时,我们就可以重新聚焦当下。 一旦聚焦当下,你就会发现,其实问题早已不是一开始困扰你的那个事情了,而是由它衍生而来的另一个问题。 如果能够把过去的事情,在“事”的层面过去,也在“情”的层面过去,情绪也能平复下来,更加清晰理性地转变对情绪的归因方式。

人在接纳情绪之后,可以解决一些问题,但接纳是不够的。 因为还没有解决所谓的病灶,也就是「反应系统」的问题。 我们还需要去找到被这件事逼出的反应系统,找到之后,再去改善并超越原有的反应系统。 这种超越,就相当于是升级更新我们的反应系统。 

另一位来访者 他工作很忙收入很高,但他一点都不喜欢这份工作。 他之所以坚持做这一份让他非常痛苦的工作没有辞职,是因为在他大概六七岁时父亲就因为意外去世了。 他母亲要求作为长子的他,每个月都要寄一定数量的钱回去帮扶一下家里的弟弟妹妹。 这已成为他的一个习惯了。 没有办法摆脱这种生活的他,整个人都非常紧绷和绝望。 

两年里,他走完了对情绪的觉察、接纳的所有阶段。 在第一个阶段里,他经常提起小时候,他母亲是怎么怎么要求他的那些事。 在这个阶段里,他尝试去体会在说这些事时,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。 所以他在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哭,或者说都是在表达情绪。 这个阶段的重点,就是在事情和产生的情绪、感受之间建立联系。 慢慢地,他意识到现在让他难受的,不再是那些事了,而是他对那些事的看法和对那些事的反应——也就是那些让他很难受的情绪。 这个时候,他的情绪已经相对平稳了,基本上就不再怎么哭了。 然后他就开始进入新的阶段,也就是觉知即超越的阶段。 
     在这位来访者情绪趋于平稳,再加上有了觉察之后,他慢慢发现了他的内化机制。 实际上是这个机制,导致了他有这样如今的处境。 他终于发现,现在他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属于他自己。 如果他多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、生活,就会产生内疚感。 这个信念是怎么来的呢? 原来这一切都跟他的母亲有关。 从他母亲的角度来说,一个人带三个孩子,是非常辛苦的。因此,他的母亲不断地给他植入一套观念: 父亲不在了,他作为长子,有责任担起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。 如果他不这样做,或者做不好,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,对不起母亲以及死去的父亲。 他的母亲常常用自我攻击的方法,来强化这个信念,向他诉苦、抱怨,说自己是多么难,这个难里有一部分是因为他没有做好。 终于,他完全认同了他母亲反复的这套说法,好像被催眠了一样。 而现在,来访者在经历了抗拒、接纳之后,慢慢地,迷雾散去。他逐渐通过觉知,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,自己内在的信念以及它的来源。 这就是带着觉知的接纳。 因为他已经完全接纳了这些情绪和觉知,所以他就有条件转入对反应机制的细致观察,打开了一个选择的空间。 这就是觉知的第一个特点,它彻底划分了事和情。 我们一般说 “事情”,但我们总是关注着 “事”,却忽视了 “情” 推动着 “事” 的发展。 在这个来访者把 “事” 和 “情” 划分清楚后,我们在第二阶段做的主要工作是划清他的心理边界。 因为他已经看到这个信念了,他也意识到这个信念并不是他自己的,而是他母亲给他植入的。
     所以他现在可以重获新生,因为他终于能够理解,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。 觉知的第二个特点是,觉知已经超越了情绪,而不是在情绪之中。 因为你的情绪和反应模式就是你觉知的对象。 在真正觉知的时候,你是跳出来的,能够保持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切。 觉知的第三个特点是,能够自主地置换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。 通过觉知,你可以发现自己很多内在的客体,比如你的观念、观念的来源,以及我们刚刚说的人际边界。 然后你会发现有些观念是不合理的,这个时候,你就可以开始对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开展工作。 这个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呢? 对于这个来访者而言,他一直想要自主,但是他一直做不到。 他只能空有一个愿望,有很多的难受的情绪阻碍着他。 通过觉知,他了解了这些观念和它的来源后,他就扫清了一些障碍,可以行动了。 他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发生了惊人的变化。 他换了个行业,跑去做旅游了。 因为他说自己喜欢到处跑,每到一个风景好的地方,就非常开心。 然后他跟家里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了。 为什么? 首先,因为他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,他自己心情变好了,压力减少了。 其次,他划清了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边界。 当然并不是说他就不再对家里担负责任。只不过他现在担的这个责任,已经不是他母亲强迫他担负的了,而是他自己自主选择,合理地为家庭做一定付出。 他的家人也接受他这样的一个状态和改变。 很多时候,我们想做一些改变时,会有假想的恐惧,会担心如果我们改变了,一些相关的重要关系就会受损,甚至破裂。 但事实,并非如此。 人若是活成一池死水,情绪不流通,不觉知不改变,在旧模式里屡屡挣扎,也是徒然无功。 相比起死水,当然是溪流好。 从不舒服旧模式里挣脱,灵活习得新的反应姿态。奔涌向前,畅快无比。 

 

文章来源:武志红 有删减